为发挥“面向政府,服务决策”的作用,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于近日发布《光伏产业发展白皮书(2015版)》,旨在全面梳理2014年全球和我国光伏发展情况,从创新进展、应用推广、企业发展、投融资、政策环境等维度总结光伏产业发展特点,分析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,展望2015年光伏产业发展态势,并提出新形势下发展光伏产业的对策建议。
赛迪智库认为,2014年是我国光伏产业否极泰来的一年。
产业规模方面,在全球及国内市场快速增长的拉动下,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取得了快速增长。多晶硅、硅片、电池片与组件产量分别达到13.2万吨、38GW、33GW与35GW,均保持25%以上的增长率,占全球比重均超过40%,硅片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73%,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全球首位的地位进一步巩固。
企业发展方面,光伏企业在经历了2011-2013年的持续亏损之后,2014年回暖趋势明显,产能利用率有效提升,多晶硅、硅片、电池片与组件前十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均在85%以上,多数光伏企业扭亏为盈,骨干企业毛利率多数回到两位数,经营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。
技术进步方面,我国产业化生产的普通结构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7.8%,单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9.3%,处于全球领先水平。多次印刷、PERC技术、HIT技术、IBC技术、黑硅技术等高效电池生产技术已在使用或着手研发。多晶硅生产全成本降至15美元/kg,先进光伏企业的晶硅组件生产成本已下降至0.46美元/瓦,系统装机成本降至8-9元/瓦,部分分布式装机甚至降至6元/瓦。
市场发展方面,在政策拉动下,我国光伏市场连续两年保持了10GW以上的增长速度。2014年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10.6GW,其中分布式光伏系统2.05GW,占总装机量的19.3%,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。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28.05GW,光伏年发电量约250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超过200%。
产业投融资方面,2014年已有越来越多的投资公司与光伏企业合作,成立相应光伏电站基金,进入光伏电站运营,或成立专业投资公司,投资下游光伏电站开发与运营。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开始适度进入光伏发电领域。同时,除传统的银行贷款、股东担保、资本市场融资等融资模式外,国内已经开始涌现出众筹、融资租赁、资产证券化、电站资产担保融资等新兴融资模式。并且随着行业“马太效应”的逐步发酵,行业兼并重组步伐逐步加快。
政策支持方面,2014年,根据“国24号文”文件精神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能源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纷纷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,不断完善我国光伏行业政策体系。地方层面,已有十余个省份对光伏发电给予电价或投资补贴。
在我国光伏行业回暖的同时,我国光伏产业及市场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,包括光伏应用市场仍需完善、政策制定落实尚待加强、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、兼并重组进程仍存阻碍、产品质量问题不可忽视、特色金融支持仍待加强等。
展望2015年,光伏产业仍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,既有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改善所带来的利好,又有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与政策变化带来的出口市场不确定性。但整体来看,国内外光伏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,我国光伏产业规模也将随之持续扩大,同时行业大者恒大、弱者愈弱的“马太效应”将会持续发酵,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。同时,技术进步与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仍将是行业发展主题,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发布“百万千瓦级先进光伏制造工厂计划”或收购高效电池制造企业实施光伏制造业回归战略,预计光伏行业内的技术竞争将会愈加激烈,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。
赛迪智库提出五条对策建议,一是科学制定光伏发电目标,引导部门协同合作;二是扩大国内光伏应用,开辟国外新兴市场;三是引导产业兼并重组,制止行业恶性竞争;四是加强银企对话沟通,提高金融支持力度;五是完善相关体制机制,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。
|